就在昨天,上海“双减”政策细则公布。至此,北上“双减”靴子均已落地,只待新学期落实。划重点:
1.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跨区统筹;
2.小学生作业最多不超过60分钟,初中不超过90分钟;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不少于2小时;
3.学科类培训班非周末可以上,线下培训机构培训时间不晚于20:30,线上不晚于21:00
关于双减为什么会让那么多家长焦虑?其实可以用“奥数”中经典的“烙饼问题”来理解:
面对这道题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:烙两个饼正反面6分钟,再烙第三饼正反面还是6分钟,所以一共12分钟。
然而要做到“时间最优化”类题目,关键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:谁说必须两个饼烙完再烙第三个?
所以,家长面对“双减”,不仅是内容上的博弈,更是时间上的再分配带来的困扰;要得到最优解,是时候打破思维定势了。
01
不要让“锅”空着
很多人还在把“双减”,看成“语数外的黄昏,音体美的黎明”,其实我的理解,双减的本质不仅是内容上的博弈,更是时间上的优化问题。
每天作业限定在60分钟,那么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?
周末不允许学语数外,那么周末学什么?
寒暑假不能搞学习,那么一两个月里哪儿甩娃?
“双减”,绝不只是单纯的做减法,因为培训能减,时间是减不掉的,原本分配给培训的时间“多”出来了,怎么优化成了一道难题。以前时间不会安排?没关系,送去补语数外总不会错,毕竟考试就考这么几门,上了课多少能在成绩上看到回报。
而现在,“标准答案被撕掉了,做完题不能对答案”的难受劲儿我想大家都是体会过的。
拿周末安排来说,如果说语数外三科的排列组合也就7种(报单科3种、报双科3种、报全科1种),那么现在各种其他课程的加入,让整个排课的可能性千变万化,用这两年学校流行的概念,那才是真正的“一人一张课表”。
谁都知道不能“让锅空着”,可怎么把饼送进去能不能得出最优解现在谁也说不准。甚至这个最优解存不存在都是个问题。
02
打破思维定势
如果说上一条是人人皆知的原则,那么打破思维定势,也许就不是人人都敢做的了。
比如,刚刚我们按照常规的思路去想,总觉得要“学点什么”,这才有了“不允许学语数外,那周末学点什么?”这样的问题,但如果突破这个限制,为什么一定要“学点什么”呢?
“学点什么”这个观念扎得有多深,举个例子你就知道。
桌游大家都不陌生,可大家是否知道,前几年“桌游课”在上海也曾经风靡一时,简单来说就是“教孩子玩桌游”。这就好比你们公司团建玩个狼人杀,先找个教练来帮你培训一下,并指出狼人杀对于公司成为500强的积极作用。
很多人觉得这纯属多此一举,要知道,在桌游最风靡的德国,也只是家里的玩具,从来没有“桌游课”之说。可到了中国不同,家长们发现这东西“好”,自己带娃玩既要学规则又怕玩不出精髓,于是经常问桌游销售“这个东西有课么?”
很快,各式各样的桌游“课程”便问世了。我自己就曾经做过相关工作,也不否认这些课程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点用的。但玩桌游的目的依然是享受生活,而不是“学点什么”。
“不让时间空着”,不代表一定要用“课程”、“学习”去填满。周末一家三口下个厨房、去个公园拍拍照、听个音乐会、看个脱口秀,难道不也应该列入这道题的答案吗?
从这个角度出发,“双减”绝不仅仅是针对学科培训,背后的逻辑,是让家长和孩子们把“学习”和“生活”区分开。那么,怎么让“生活”更加丰富多彩,这就引出了我们的下一个话题——素质教育。
03
“双减”下,重新思考素质教育
“双减迎来素质教育的风口”,对于这句话,我一直是不认同的。
首先,在双减政策文件里,我唯一找到“素质教育”四个字的是下面这段:
也就一个作业而已,谈不上“风口”。有人说了,打击学科培训,不就是把时间都留给了素质类课程吗?
请注意,政策中唯一做了界定的,是“学科”和“非学科”之间的差异。
为什么几乎只字未提“素质教育”?很简单,谁来给解释一下什么是素质教育?
去度娘一查,答案是“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”。
这个回答就好比:我叫张三,张三的张、张三的三......
后面有一句话总算像样一点: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、能力培养、个性发展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。
国家教委《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》中把素质教育定义为“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、能力、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、活泼、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。”
从这个定义来说,学科教育毫无疑问也属于“智”的一部分,当然也算素质教育。这其实不难理解,你总不能说语数外里“没素质”?否则那么多专家还费尽心思明确“学科核心素养”算什么?
正是这个原因,语文说自己是“中国传统文化”、数学说自己是“思维训练”、英语说自己是“阅读能力训练”,家家似乎都能打擦边球。
最近衡水中学校长成了热点,我不关注他的个人行为,我更在意他曾经说过的两句话:
“......许多人盲目评断分数低就是素质教育,分数高就是应试教育,荒谬可笑。”
“素质教育不是吹拉弹唱......”
两句话,精辟的点出了大众对于素质教育的误区。这个误区不消除,从语数外转移到音体美,只是赛道的变化。让一个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去搞奥数反人性,那让一个不喜欢音乐的孩子去钢琴考级就是值得提倡的吗?
“双减”用学科和非学科类来界定,不但执行起来更加明确,也突出了背后的逻辑:“不是反对语数外,而是反对为了语数外牺牲了一个人需要的其他要素。”
教育,就要回归到“育人”上。
因此,对于家长来说,当务之急不是转赛道、赶紧把编程、象棋、画画课约起来,而是静下心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思考几个问题:
我现在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,未来我希望和孩子之间形成怎样的关系?
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?
现有的家庭环境和手头资源,是否已经足够支持他长处的发挥和劣势的弥补?
在这个基础上,再进一步选择是否用、用哪些合适的课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。不要觉得这些问题空,浪费时间,把大方向把握好只会让之后的路更经济、更轻松。
毕竟,“双减”相当于踩了急刹车,大家重新启动都需要时间,这个空窗期不正是重新调整的好机会么。
04
抓住“变与不变”,加减才有策略
其实素质教育对于我们家长来说,是个不太好下手的话题,因为太大了,如果说双减在哪个教育方向提供了机会,我更倾向于找一个范围更小的相关词:通识教育。
通识教育的最大价值,是对于人情感刺激、表达的支持作用。
其实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素质教育,更多是指通识教育。无论是中国古代的“六艺”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,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时期的“七艺”(逻辑语法、修辞、数学、几何、天文、音乐),强调的都不是“艺”,而是“通”,这种通不仅是学科上的,更是情感上的。
往小了说,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持久的兴趣,这个兴趣其实就源于最纯的情感,好玩、有趣、神奇,都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。一个没有情感的孩子,是不可能有兴趣的。
往大里说,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?看看杨振宁、丘成桐这样的大家,无不是文理兼修,精通诗词,情感细腻。
而这种情感的培养,每周一次的机构课程很难给到,更多的来自家庭的“熏”,你的情感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情感态度,这也是为什么“双减”特别提到“协同育人共同体”这个概念的原因。
所以,我建议家长们在周末选项目的时候,可以用另一种思路去挑课程:除了孩子喜欢什么,你自己喜欢什么?
比如,我喜欢下棋,我可以给孩子报个象棋,以后回来可以一起研究棋谱或者杀两盘;你喜欢画画,可以和孩子一起报个美术班,今后拿着画板一起去公园写生。
这并不是“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”,而是把课程作为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,别忘了,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,而在于“唤醒”。
除了双减带来的“变”,有一些不变的东西,无论有没有“双减”,都应该配置到位:
习惯
在双减的背景下,这里的习惯也就不单纯指学习习惯了(关于学习习惯的话题,可以参考我们周一发的习惯养成文),这里特别说一下生活习惯。
前不久的暑假,朋友送读小学的孩子去夏令营,回来的时候竟然拎了个空箱子回来,除了身上的一套,其他衣服裤子全都不知去向。你可以说营地老师有失职,但孩子一点自我管理的生活习惯都没有,还是给她敲响了警钟。
常言道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”,周末、寒暑假,把时间还给孩子,离开课堂,去营地、去旅游,让他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责。
思维
说实话,尽管双减对学科的打击史无前例,但我依然认为,数学是训练思维最经济、最全面的工具,无论是批判性思维、结构化思维、以及建模分析等,都可以只有一张纸、一支笔、一道题的情况下实现。
当然,双减之下,数学受限,课外想要训练这些思维的重任落在了别的课上。
最接近数学的是棋类和编程,两者相比数学来说趣味性都更强一些,也各自有自己的培养优势。棋类强调问题的转化、思维定势的利用和突破;编程则更强调问题的分析、拆解、简化,而且应用范围广。这些都是丰富孩子们解决问题的“武器库”。
而演讲、辩论等课程,有助于让孩子锻炼批判性思维的同时,保持和真实世界的连接,不断获取新鲜的知识,为思维提供素材。
最后,我依然觉得日常生活中锻炼思维的工具很多。一个旅行攻略、一个生日派对计划,都是不用机构就能自己做的PBL方案,也是最自然的最实用的思维培养工具。
社交
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多,真的都是学习压力造成的吗?也许并不是,更本质的问题,是社交的问题,这其中包括和家长的沟通问题、和同学的相处问题,而生活中只有学习,让这些问题没有了解决的场景。
参加一项运动、加入一个球队,往往能解决孩子社交缺失的问题。运动中的社交更真实,对于孩子们学会在团队中定位自己、学会表达和倾听都有积极的作用。
「 写在后面的话 」
“双减”带来的影响,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。尤其对于在教育上有理念、有方法的家长,更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。因为教育是有规律的,无论政策怎么变,规律性的东西不会变。
以前总是抱怨“剧场效应”,说自己是被环境裹挟,如今,裹挟的手已经放开,家长们,现在主场还给你了!
英锐专注教育30年,升学+培训,一站式服务!
免费咨询热线:400-028-8928
地址: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三段1号IFS国际金融中心1号楼13A